top of page
冷鏈龍頭全日物流 台大生考大貨車執照 為何賠5年也要做生鮮?

30年冷鏈龍頭全日物流為何敢5年「不務正業」,砸大錢投資中國電商近乎全軍覆沒、全聯賠十幾年好不容易才小賺的生鮮供應鏈?低調的董事長陳旭初難得接受《天下》專訪,解密全日新策略。


左起全日大林流通加工課主任廖國均、全日物流董事長陳旭初、全日大林嘉義營運部經理徐國豐、伊斯萃執行長杜懷生。圖片來源:王建棟攝
左起全日大林流通加工課主任廖國均、全日物流董事長陳旭初、全日大林嘉義營運部經理徐國豐、伊斯萃執行長杜懷生。圖片來源:王建棟攝

身為擁有兩家早餐店拉亞漢堡的加盟主,拉亞漢堡母公司森邦集團商品部總監汪明蓉總為了蔬果而操心。有時外表看起來很漂亮,切開裡面全爛,「你不知菜從哪來,對食安很沒保障,」汪明蓉嘆氣。

今年6月,拉亞總部決定找全日物流採買從產地低溫直送的蔬果。這些整理好、截切過的蔬果,簡單清洗就能使用,「全日以食品廠規格處理蔬果,」汪明蓉觀察。


低溫配送王,要做食材供應鏈

頂著高溫,來到全日去年底在嘉義大林啟用的智慧生鮮物流園區,彷彿進入一座大冰箱。從南投載來的一箱箱高麗菜,先用真空預冷機降溫,再到截切加工區去蒂切塊,清洗三次後依客戶需求包裝,最後裝箱送進低溫物流車。


全日智慧生鮮物流園區位於嘉義縣大林,佔地4.4公頃。
全日智慧生鮮物流園區位於嘉義縣大林,佔地4.4公頃。

印象中的冷鏈配送商全日物流,怎麼改賣起生鮮蔬果?


一般消費者或許不認識全日物流,但全日可是稱霸台灣30年的冷鏈物流王,被稱為「活動的冷凍倉庫」,不但擁有國內規模最大的13座物流中心及420輛低溫車隊,也是少數連團膳、軍方通路都能配送的第三方冷鏈物流。

「全日是台灣冷鏈先行者,」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社總編輯陳巨星觀察,全日早在2001年就打造全台第一條北中南冷鏈,不管食品大廠大成、卜蜂、水產商元家,或各大零售通路,都是全日客戶。

眼看2024年就要上市,陳旭初卻臨時打了退堂鼓。「明年不上市了,我們要從第三方物流轉型成食材供應鏈,」他打算以幫客戶冷鏈配送的穩定獲利,彌補新事業初期虧損。


全日物流
  • 成立/1993年

  • 董事長/陳旭初

  • 資本額/10億元

  • 主要業務/低溫倉儲、運輸配送、生鮮供應

  • 客戶/大成、卜蜂、台畜、元家、聯華、永豐餘、大潤發、摩斯等

  • 成績單/2022年營收15億、淨利率約10%(推估)

陳旭初
  • 出生/1960年

  • 學歷/台灣大學經濟系

  • 經歷/美至一公司課長、大舟貿易公司課長


延長蔬果儲架壽命,就有機會賺錢

5年前,陳旭初斥資超過全日一年營收18億的高額投資,建置智慧生鮮物流園區,又花上億承租屏東國際保鮮物流中心,打造生鮮供應鏈,誓言讓蔬果儲架壽命延長3天。「目前超商架上販售的盒裝截切水果都是D+3,我們目標做到D+6,」陳旭初野心很大。


生鮮是出了名的難做,處理門檻高、保存期限短的特性,加上冷鏈物流的高成本,看似商機無限,實則少有業者賺錢。居高不下的報廢率是主因,目前蔬果從採收到消費者吃下肚,超過55%未能保鮮,導致自然耗損,「減少報廢量,只要保住兩成就很可觀,」陳旭初話說得堅定,延長蔬果儲架壽命,降低物流配送頻次是賺錢關鍵。


大客戶自建冷鏈物流,第三方物流愈來愈難做

面對大客戶紛紛自建冷鏈物流,陳旭初認為,全日非切入生鮮供應鏈不可。 「我們很多業務都被客戶收回去自己做,」低調的陳旭初嘆口氣說,B2B還是賺錢事業,只是沒有以前好做,所有的改變和需求一樣,都源自市場變化。


1997年好市多進台灣,就由全日物流包辦冷凍統倉和冷鏈配送,當好市多持續展店便自行成立物流中心,單店配送又發包給價格更低的車隊,目前全日只負責每天把供應商貨櫃送進好市多物流中心。全聯、7-Eleven也如出一轍。


「像我們有一定規模的業者,都自己配送,」水產商元家執行長顏志杰觀察。

尤其疫後各大物流、財團紛紛加大投資冷鏈力道,很難再有發展,「全日行銷向來被動,價格也沒競爭力,非本土企業物流的首選,」台灣冷鏈協會秘書長王祥芝分析。


大林園區擁有冷凍8000板及冷藏2500板倉儲規模,每小時1噸截切產能,及每小時4000件分撥理貨能力。
大林園區擁有冷凍8000板及冷藏2500板倉儲規模,每小時1噸截切產能,及每小時4000件分撥理貨能力。

原先的客戶自建冷鏈物流後,只把限制送貨時間的通路,交給能全通路配送的全日,「時間太破碎,共配效益大不如前,」陳旭初坦言。


現階段全日仍掌握從供應商到通路統倉的物流大權,也被像德記洋行這種貿易商當作低溫統倉,「我相信供應商進通路物流中心這一段,很快也會不見,」陳旭初不諱言。


台大生花20年改造黑手行業

這並非全日首度轉型。30年前,陳旭初的父親在五股工業區興建全台第一座以堆高機、棧板取代人力的中型冷凍倉,凌晨2點出貨找不到人手,陳旭初自告奮勇幫忙。但當年冷凍貨車少,不按照約定時間到,每天8點還得到貿易公司上班的他,氣到乾脆買冷凍車、考大貨車執照自己送,「買一台大型冷凍車約400萬,2年就可回本,」他回想。


台大經濟系畢業的陳旭初,花了20年為被視為黑手行業的全日,帶進現代化倉儲管理思維。2006年為提高配送效率,導入庫存與運輸管理系統。2018年農業會議後,他看到政府帶頭推農產品冷鏈,再加上餐飲通路後場受限、人力不足,及現代人忙碌到需預製食材的痛點,毅然決然轉進生鮮供應鏈,「只要損耗控制得宜,量又達到規模經濟,生鮮毛利率有機會高於30%,更勝物流的15-20%。」


只不過這次,連陳旭初經營物流業的慣性都徹底被翻轉。


對物流業而言,通路到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成本最高,也最難送,但生鮮反而得從「第一哩路」做起,就是田間管理。陳旭初指出,蔬果採摘下來的剎那品質最好,後續冷鏈作業只在凍齡,非從田間開始管起不可。

從前管最後一哩,現在管產地

陳旭初成立田間管理小組,找來擔任過雲林縣和嘉義縣兩任農業處長的林良懋領軍,和超過50組的農民、合作社搏感情,深入了解第一線需求,「不只是監督或輔導,而是跟農民建立互信關係,」全日物流董事長特助林良懋說。

照全日規劃,年底生鮮就能月銷400噸,明年將翻倍,有機會賺錢,「我現在擔心的不是賣不掉,而是生產不出來,」陳旭初說。
照全日規劃,年底生鮮就能月銷400噸,明年將翻倍,有機會賺錢,「我現在擔心的不是賣不掉,而是生產不出來,」陳旭初說。

2020年中國禁止台灣鳳梨輸入,導致鳳梨滯銷,全日的日本投資人,截切蔬果行銷龍頭Farmind株式會社,向全日下單350噸鳳梨,去年和今年也分別出口500噸和700噸,明年將達1200噸。「很多人覺得我們做生鮮是玩假的,」陳旭初表示,先找到買主,再回頭找合作社談,是撬開合作大門的解方。


有了穩定供貨來源,再來就是鑽研保鮮,「必須透過預冷讓蔬果冬眠,儘速降低田間熱,才能延緩老化,」已成半個農業專家的陳旭初強調,採後處理就像在和時間賽跑,分秒必爭。 每種蔬果的採後處理都不一樣,各有適合的採收熟度、催熟方式、保鮮溫度以及運輸時間,即便同類蔬果的不同品種,也有不同的SOP。


「蔬果在產地預冷搭配冷鏈配送,是最理想的處理,」農業試驗所作物組助理研究員徐敏記說。


有了完整的田間管理和採後處理,「至少降低2至3成損耗,」擁有園藝專業的全日大林流通加工課主任廖國均指出,只要進物流中心的原料完好,就不會有生鮮在全日壞掉。大林園區控制在攝氏10度以下,連冷藏車運抵碼頭卸貨、秤重都不斷鏈,「冷鏈是全日的標配,」全日大林嘉義營運部經理徐國豐拍胸脯保證。


況且大林鄰近全台最大蔬果產區雲嘉地區,截切加工後再配送出去,「來源和食材多樣性,絕對比其他業者好,」陳旭初說,全日以原來遍布全台的冷鏈物流中心為基礎,建立生鮮供應鏈生態系的雙軌轉型。


物流商自己賣生鮮

打造自有品牌是最後一步。從未直接面對過消費者的全日,2021年找來協助家業楊桃文化轉型為楊桃美食網的杜懷生擔任執行長,成立伊斯萃FoodX,除了積極打進餐飲通路,也架設電商平台銷售。


平均3個月攻下一家餐飲品牌的杜懷生表示,面對人力、租金齊漲,精準掌控成本日益重要,採買預處理過的生鮮,節省約3至5成人力成本,也釋放後場空間、拉高營業坪效,食安更有保障。


透過伊斯萃了解通路需求,作為蔬果生產的依據,「終極目標是解決農民看天吃飯問題,」杜懷生解釋,農民只需專心生產,不用擔心價格波動,「我們給他公平價格,確保銷售無虞。」


伊斯萃執行長杜懷生表示,終極目標是讓農民不再需要看天吃飯。
伊斯萃執行長杜懷生表示,終極目標是讓農民不再需要看天吃飯。

為了直接面對消費者,陳旭初這2年首度採買能追蹤貨況的宅配車隊,並導入全日行之有年的運輸管理系統,提高共配效益,「現實的問題是,車隊效益來自密度,一定要讓陣痛期過去,」說話很真,穿著樸實像鄰家阿伯的陳旭初表示。


一位不願具名的蔬菜截切廠主管分析,全日物流看中的商機和王品子公司萬鮮一樣,提供餐廳處理過的食材,「全日最大優勢是擁有冷鏈車隊。」

已經賠5年的食材供應鏈,是陳旭初創業以來最大挑戰,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條路。就像全聯董事長林敏雄當年把大兒子派到穩賠不賺的生鮮部當主管,陳旭初大女兒目前也被下放,宣示他非成功不可的決心。


太陽生鮮供應鏈總監沈泰霖認為,全日最大的挑戰不是跟同業競爭,而是能否找到市場需求。


照全日規劃,年底生鮮就能月銷400噸,明年將翻倍,有機會賺錢,「我現在擔心的不是賣不掉,而是生產不出來,」一週只南下一次,心思卻全放在大林的陳旭初壓低聲音說,「這裡做不好,全日就完蛋了。」


即使外界看衰,大林園區又因疫情物料成本大增三成,但陳旭初仍信心滿滿,認為全日有機會建構完整的產儲運銷冷鏈配送生態系,扮演國內蔬果供銷的重要角色,「我們不是都要自己做,而是建置共享平台,帶動更多企業投入生鮮領域。」


(責任編輯:黃韵庭)


出處:天下雜誌    作者:王一芝、李宜萱  圖片來源:王建棟攝


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,由天下雜誌授權刊登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

更多精彩報導,請見天下雜誌官網:https://www.cw.com.tw/

​新聞連結:

2023年9月23日

bottom of page